發布時間:2024-02-01 11:53:38
河南省發展改革委0次瀏覽許昌民營經濟發達,是河南省乃至全國民營經濟超具活力的地區之一,被譽為“河南的溫州”。20年前,許昌的民營企業家們,在市場中敢闖敢試,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政府及時發現了民間蘊藏的力量,主動出臺措施引導扶持,由此開啟了民營經濟大發展的局面。許昌市歷屆政府牢記“功成不必在我”,一任接著一任干,打造出了民營經濟的“許昌模式”。
近年來,許昌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搶抓創建新時代民營經濟“兩個健康”實踐創新示范市契機,充分調動民營企業積極性,全力以赴促進民間投資平穩發展。目前,許昌私營企業占比已達93.44%,貢獻了全市75%以上的稅收、80%以上的生產總值、90%以上的投資、90%以上的就業;全市營收超百億元工業企業8家,其中民營企業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20余家,其中民營企業1801家。
一、營造氛圍,讓民資感受許昌誠意
民間投資是許昌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許昌市黨委、政府一直關心民營企業的發展,和企業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聚焦企業訴求,關注企業所思所想所盼,暢通政企溝通渠道,回應企業關切,堅定企業家發展信心。
(一)關心企業困難,傾聽企業心聲。搭建政企溝通平臺,組織召開市委、市政府領導主持的全市企業家座談會、新生代企業家座談會,解讀惠企政策,暢談企業發展,聽取意見建議,積極協調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問題。開展“大走訪大調研大服務”活動,通過座談交流、問卷調查等形式,深入了解影響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堵點、痛點、難點問題。邀請民企參與政務管理,推薦3名民營企業家擔任政務服務社會監督員,推薦10名民營企業家擔任營商環境特邀監督員,在61家民營企業設立企業權益保護聯系點,積極參與企業權益保護工作。
(二)搭建交流平臺,助力民企發展。扶持企業家成長,出臺《許昌市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提升行動實施辦法》,健全完善民營企業家教育培訓工作體系,實施民營經濟青藍接力行動,舉辦“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培訓班,組織企業赴浙江大學等高校參加高端培訓,培訓企業負責人3000余人次,提升企業家能力素質。在許昌日報社開設“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專精特新企業家面對面”專欄,對“專精特新”企業家代表進行專訪,弘揚企業家精神,介紹高質量發展先進經驗,樹立可學可比可借鑒的先進標桿。
二、改善環境,讓民資體會許昌溫度
許昌市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破解發展動能不足、激發市場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深入開展“萬人助萬企”等活動,把解決問題與引導發展統籌起來,扭緊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兩股繩”,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和經營主體滿意度。
(一)釋放政策紅利,提振發展信心。一是支持企業高質量發展。制定《許昌市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獎勵政策》,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獎勵資金列入年初預算,對在年度內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為許昌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制造業企業進行獎勵,獎勵資金全部由市財政承擔,并直接撥付至企業手中,有效發揮財政資金的激勵引導作用和財政政策的杠桿效應。2022年,共對155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出突出貢獻企業獎勵資金3230萬元,幫助28家企業爭取2023年度省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3984萬元。二是放寬市場準入。大力清理針對民間投資準入的不合理限制,進一步放寬基礎設施、公共事業等領域準入條件,下大力氣破除各類隱形壁壘,著力解決民間投資“不能投”的問題。比如,取消和減少阻礙民間投資進入城市供水、污水處理等領域的附加條件,由民間資本瑞貝卡集團全資投入建設并運營許昌瑞貝卡水業有限公司、污水處理廠等企業,通過市場化的方式提供優質的供水服務。三是鼓勵多元投資。支持民間投資以獨資、合作、聯營、參股、特許經營等方式,投資建設市政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項目,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比如,在保持公辦機構福利服務性質的基礎上,積極推進敬老院“公建民營”,引進品牌化養老企業提供規范化管理、專業化服務,有效破解缺資金、管理難、專業性不強的運營壁壘。
(二)堅持以人為本,創新服務理念。一是實施內部改革,拓展服務內涵,確保服務質量穩步提升。組織開展政府部門服務效能問卷調查活動,每半年在全市開展一次滿意度調查,調查問卷每周進行一次調度,對征集到的問題建立臺賬,及時轉辦,實行銷號管理。紀檢監察部門以評促改優化營商環境,對破壞營商環境的問題線索快查快結,全力為優化營商環境“清賬破阻”。組織召開營商環境“吐槽大會”,梳理企業反映問題,合理建議立即采納,比如,東城區允許外擺經營、魏都區支持曹魏古城文化產業發展、培訓機構保證金下調等建議實施后均取得良好效果。二是挖掘惠企潛力,提供精準服務,確保政策應享盡享。構建“1+2+3+N”的“免申即享”工作模式,即搭建一個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服務平臺、梳理編制惠企政策和辦事服務指南兩個清單、開發建設“惠企政策庫”“企業畫像庫”和“政策匹配模型中心”三大基礎模塊、分批次上線N項“免申即享”惠企政策,做到“應上盡上”“能上盡上”,目前已接入企業、個體戶基礎數據72萬條,梳理上線惠企政策文件573個,兌現惠企資金2.8億元,惠及企業2800多家。開展稅務“走訪問需辦實事惠企便民送春風”活動,征集意見建議,解決涉稅疑難問題。實施稅惠政策和財務賬制輔導,“小巨人”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獲得企業一致好評。三是優化服務流程,專注服務細節,營造一流“宜商”環境。搭建“采小幫”政府采購團,為供應企業提供多維度項目跟蹤,規范政務采購流程,優化政采“軟環境”。企業開辦從3個工作日以上全面壓縮至0.5個工作日內,全程無紙化辦理,真正實現數據“跑路”代替企業“跑腿”。提供全程幫辦代辦服務,三小時內打印證照、領取公章和稅控設備。開展全“豫”通辦業務,及時為企業辦理異地業務,解決企業“多地跑”“折返跑”及“事項不明”“流程不懂”等難題。持續落實“企業寧靜日”制度,嚴格控制到企檢查次數,深入實施“1+1+X”制度,除助企分包干部外,增加紀委監委聯絡員和若干職能部門責任人,變“一人助企”為“專班助企”,形成工作合力。今年一季度,第二屆中國頂墻裝飾材料博覽會在長葛市舉行,政府推遲“兩會”時間讓道博覽會,邀請參會企業近300家,交易額超8.8億元。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了裕同印刷、潤弘本草等一批國際知名企業落戶許昌。同時,遠東、瑞貝卡等本土企業不論如何發展壯大,都始終把許昌作為企業的根據地大本營,把企業總部留在許昌。
(三)堅持對接耦合,破除發展瓶頸。針對企業政策、金融、產銷、用工、產學研和“兩化”需求,整合政策資源、搭建供需對接平臺、暢通要素供給渠道。印發“政策明白卡”2000余張,錄制惠企政策宣傳視頻30余期,組建政策宣講團,開展政策宣講47場。深入對接生產要素,金融部門開展融資服務穩企業、供應鏈金融強產業、金融機構進萬企活動;工信、農業農村、住建、商務等部門牽頭開展制造業、農產品、建材企業和房地產企業、商超企業、直播電商等產銷對接活動;人社部門開展用工指導,促進企業和各類人才有效對接。
(四)優化市場機制,激發市場活力。一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進一步拓展“企業開辦+N項服務”覆蓋面,在服務營業執照辦理、公章刻制、申領發票和稅控設備、社保登記、公積金繳存、銀行開戶預約、電力報裝等事項的基礎上,持續添加更新。已實現企業設立登記、公章刻制等企業開辦事項“一網通辦、一次辦妥、半日辦結”,并推行公章刻制政府買單、稅控盤免費等舉措,企業開辦零成本。二是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建立政府主動靠前服務、企業信用承諾約束、部門協同事中事后監管的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管理機制,一般性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前審批時間壓減至40個工作日以內,將供地階段原來由企業辦理的工程建設涉及城市綠地、樹木審批等13個事項,調整為政府提供統一服務,對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等8個事項實行企業信用承諾,統籌建設用地供應和用地規劃許可,優化建設工程規劃許可,取消中介機構施工圖審查、工程質量監督登記、工程安全監督備案等環節,實現竣工后聯合驗收。三是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國門。建立穩外貿促發展“5+2+N”會商機制,商務等5部門聯動,以保稅物流中心、市場采購貿易試點為依托,研究破解外貿運行、外向型平臺建設和企業發展等問題。開展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外貿業務專題培訓,做好廣交會、東盟博覽會等展會信息發布和展位申請工作,先后培訓服務127家,爭取展位43個,助力企業拓展市場、搶抓訂單。搭建企業“走出去”平臺,支持企業建設布局公共海外倉,服務電力裝備、發制品、農產品深加工等優勢產業企業有序參與境外項目。2022年,與全球貿易通合作,開發數字貿易云平臺,舉辦數字云展會,143個國家和地區的6.8萬余名境外采購商訪問了平臺,參展企業收到7442條采購意向。
(五)推進法治建設,維護公平正義。強化法治政府建設,營造公平、公正、平等的法治環境,增強經營主體滿意度和獲得感。一是推行城市管理柔性執法。制定符合免于處罰、從輕處罰、減輕處罰的類別清單,堅持懲戒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在執法過程中注重運用預先提示、說服教育、行政指導、行政告誡、責令改正等柔性監管措施,對違法行為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制止,實施包容審慎監管,提高執法容忍度。二是開展涉企違規收費整治。組織開展涉企違規收費專項整治活動,對交通物流、水電氣暖、地方財經、金融、行業協會商會等領域違規收費問題自查自糾。2022年,全市共檢查單位154家,辦結違規收費案件7件。三是維護中小企業權益。建立“萬所聯萬會”機制,25家律師事務所與57家商會建立聯系合作機制,累計為28家民營企業進行了公益“法治體檢”。成立許昌市總商會人民調解委員會,完善民營企業訴求反映和權益維護渠道。積極引導企業入駐訴求響應智慧平臺,截至2022年底,注冊用戶3392戶,涉企部門217個,受理、辦結企業訴求45件,辦結率100%,五星好評率95.56%。四是暢通破產立案程序。落實立案登記制,大力推動“執轉破”工作,對具備破產原因的被執行企業依法移送破產審查,按照簡易程序受理的案件,控制在60天內結案。
三、做強產業,讓民資共享許昌發展
產業主體是鍛長板、挖潛力的基本盤,產業強則企業強。許昌市在解決好具體問題的同時,探索構建產業、企業、企業家“三位一體”成長機制,不斷培育壯大產業主體。
(一)堅持培優育強,厚植發展優勢。一是拉長產業鏈條。制定《許昌市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行動方案》,大力開展創新強鏈、數字融鏈、轉型延鏈、多元穩鏈、招商補鏈、生態暢鏈等六大行動,不斷延長產業鏈條。圍繞襄城縣煤化工產業,衍生出碳基新材料、高純硅材料、光伏新能源等“黃金”新興產業鏈,形成集群集聚效應;緊抓對德合作、豫滬合作機遇,圍繞電梯、碳硅材料、電力裝備、電子信息等產業,制定產業招商圖譜,共組織招商小分隊124批次,洽談對接項目228個,推動產業鏈條提質發展。二是發展壯大產業集群。出臺許昌市十大產業集群培育計劃,大力開展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行動,鞏固提升智能電力裝備、再生金屬、硅碳新材料、發制品4大產業集群,重點培育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超硬材料、人工智能、電梯、食品6個產業集群,推動產業集群清單化、產業鏈條圖譜化、產業培育精細化。全市智能電力裝備產業規模突破1300億元,成功入選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節能環保產業被納入一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三是培育行業龍頭企業。實施培育大企業集團行動計劃,著力發展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帶動作用明顯的大企業集團;鼓勵中小微企業向德國企業學習,致力“專精尖新特”,打造了一批細分行業領先的“單打冠軍”;全面落實制造業頭雁企業培育行動、制造業單項冠軍推薦活動,推動企業做大做強。硅烷科技、新天地藥業成功上市,全市主板上市公司達到10家。金匯不銹鋼入選2022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黃河實業入選2022中國制造業500強,四達電力等14家企業被評為省制造業單項冠軍培育企業,許繼電氣等5家企業被認定為省制造業頭雁企業,森源電氣等3家企業被認定為省制造業重點培育頭雁企業。
(二)堅持融合賦能,推動產業升級。一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推進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重點推進電力裝備、化工、建材等產業向智能電力裝備、硅碳新材料、精細化工、生物醫藥和綠色建材等鏈條延伸;推動傳統汽車向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換道”發展;加快傳統裝備向智能制造裝備轉型發展;推動發制品產業加強差異化、個性化、創意化產品開發。目前,4家企業入選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10家企業獲評省級智能工廠,11家企業入選省能碳管理示范企業,5家企業獲得河南省節能環保示范企業。二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實施新興產業重點培育專項,以鯤鵬計算產業集群為引領,做強新型顯示和智能終端、智能傳感器、5G產業鏈;以電力裝備制造集群為引領,做大高端成套裝備、智能制造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鏈。預計到2025年,新興產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將達到50%左右,形成具有強支撐、高成長性和許昌特色的新興產業生態體系。三是加快布局未來產業。實施未來產業謀篇布局專項,開辟智能制造裝備、新一代人工智能、氫能儲能等產業發展新賽道。重點推動工業機器人產業突破減速器、控制系統等關鍵共性技術,爭取占領市場中高端、關鍵環。支持能源企業持續推進儲能產業發展,推動新一代智能化簇級控制儲能系統產品工程應用,建設儲能電池共享實驗室。積極參與創建鄭洛新許新一代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打造鄭洛許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產業集群,建設芯機聯動產業基地。目前,4個項目已入選省未來產業項目庫,襄城縣先進制造業開發區獲批省未來產業先導區,是全省一個縣級開發區。
四、開放創新,讓民資驚艷許昌蝶變
許昌市充分尊重民營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鼓勵和支持企業進一步發揮作為科技創新出題人、答卷人和閱卷人的作用,堅持以民營企業為創新主體,大力推進人才創新、技術創新、企業創新,以創新驅動企業效益增長,為許昌市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再立新功。
(一)培育創新主體,增強發展后勁。一是支持建設創新平臺。深化民營科技型企業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在電力裝備、新材料等優勢產業領域,培育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和檢驗檢測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臺。支持重點企業創建國家和省企業研發中心,組建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平臺231個。二是大力扶持科技型企業。出臺《許昌市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建立梯度培育體系,在民營企業中培育一批省級創新龍頭企業、“瞪羚”企業和科技“雛鷹”企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孵化體系,積極推進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評價“應評盡評、應入盡入”,每年新培育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
(二)產學研對接,提升創新動能。深化產學研融合,實現科技成果與企業需求精準對接,加快科技成果本地轉化,構建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轉移體系和科技成果轉化通道。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研究所舉辦產學研合作對接會,推廣超導及濾波器關鍵技術、自動駕駛關鍵技術等五項技術成果,就三維精密檢測及自動化測量技術簽署合作協議。組織許昌學院與鴻昌電子、中科院微電子所開展校企戰略合作,舉辦多場產學研對接會。開展“走進西安交大—許昌企業高校行產學研對接活動”,許絕電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金質絕緣新材料有限公司、河南盛世恒信科技有限公司等六家企業與西安交大進行深度合作,為企業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2020年以來,受新冠疫情、國際局勢及宏觀經濟影響,許昌市的民間投資出現了一些困難,面對困境,政府和企業相互支持,共克時艱,共渡難關。未來,許昌市將把擴大民間投資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的重要突破口來抓,把民間投資擺在事關發展全局的高度來認識、謀劃和推進,繼續堅持高質量發展,深入學習借鑒國內先進地區經驗做法,大力推動民資項目加快實施,拓寬民資行業和領域,加大融資支持力度,持之以恒優化投資環境,久久為功激發投資活力,堅定不移發展民營經濟,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在城鄉融合共同富裕層面形成引領全國的許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