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1-15 10:24:08
0次瀏覽1月11日—12日,以“向創新汲動力 以新質賦活力”為主題的第四屆企業創新發展大會在陜西省西咸新區隆重舉行。此次大會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雜志社聯合陜西省西咸新區管委會主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雜志社理事會承辦,吸引了眾多政商學研界的權威專家和企業代表參與,共同探討企業創新發展的新路徑與新機遇。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雜志社理事會名譽理事長馬培華,國務院原副秘書長、第十二屆吉林省政協主席江澤林,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陜西省政協副主席李忠民,雜志社理事會理事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原副主席戴公興,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郭春麗,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韋大樂,陜西省委副秘書長、省委政研室主任王飛,西咸新區黨工委書記楊仁華、管委會主任齊海兵等領導和專家出席了本次大會。
馬培華在開幕致辭中指出,當前全球科技創新十分活躍,我國需將創新置于國家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國依托供需優勢,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取得了顯著的創新成果,例如在《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的排名有所提升。馬培華認為,我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雖有所增強,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短板。為此,他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推進大中小微企業協同配合,發揮領軍企業的龍頭作用,培育 “專精特新” 中小企業;二是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共建創新平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三是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加速整合,運用政策工具推動創新要素集聚,賦予企業家更多自主權。他強調了創新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性,并預祝大會圓滿成功。
韋大樂首先對參會人員表示歡迎,對西咸新區管委會的支持表示感謝,并向與會嘉賓介紹了宏觀經濟雜志社和理事會的相關情況。他表示,雜志社作為國家發展改革委直屬事業單位,主辦“兩刊一網”,旗下理事會致力于整合資源,搭建“政企溝通橋梁”。在創新時代背景下,雜志社緊跟時代步伐,堅持守正創新。一方面推出“宏觀經濟大講堂”,邀請專家開展講座,幫助企業了解宏觀政策;另一方面開展“‘十五五’規劃前期調研”,為地方規劃起草提供支撐。
江澤林在講話中圍繞西咸新區與企業創新,用“新新相映”進行概括,并從多方面展開論述。他指出,在理念觀念創新上,西咸新區作為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試驗區意義重大。企業應服務國家戰略,從國家政策中找準創新方向。在科技和產業創新方面,西咸新區依托陜西科教資源布局產業。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應在產業生態中找準自身定位。從組織創新層面來看,西咸新區高規格設置、扁平化管理,企業也可借鑒類似架構提升組織化程度。同時,西咸新區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企業要重視文化建設。他希望西咸新區和企業在創新道路上取得輝煌成就。
齊海兵在會上詳細介紹了新區的發展情況。西咸新區作為我國第七個國家級新區,是唯一一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新區。經過多年發展,其空間布局不斷優化,產業用地充足;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形成了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多個產業集群;科技創新持續引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總窗口的設立,加速了創新資源的聚集;城市功能品質不斷提升,交通、教育、醫療等資源豐富,為企業發展和人才落戶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郭春麗對當前宏觀經濟形勢進行了深入解讀。她指出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發展基礎更加牢固,新質生產力更加活躍,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同時,她對 2025 年經濟形勢做出預判,消費將顯著回升,投資增量保持韌性等。
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會長王理宗圍繞西部地區與大灣區的融合展開演講。他指出陜西與東部地區存在差距,應在軟環境、法治環境、開放心態等方面加以改善,通過企業與企業融合、高校與企業合作等方式,實現區域間的優勢互補。
隨后的主題演講環節亮點紛呈。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分享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經驗。依文集團創建數字化產業平臺,實現設計、供應鏈和銷售渠道的共享,同時積極推動民族手工藝的產業化發展,打造紋樣數據庫和繡娘數據庫,讓傳統手工藝走向國際舞臺。
北極光創投創始管理合伙人鄧鋒分析了新形勢下科技投資的現狀與方向。他指出風險投資對科技創新至關重要,但當前募資、投資和退出都面臨挑戰。同時,他認為科技創新領域、出海等方向蘊含著大量投資機會。
吉林康乃爾集團董事長宋治平講述了自己在化工行業的創業歷程,從收購瑞典公司到面臨項目困境再到探索新方向,展現了企業家的堅韌精神和創新意識。
農夫鋪子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袁道紅介紹了企業圍繞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所做的努力,打造云架構平臺,推進數實融合,在國內和國際市場積極布局,探索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
開幕式后,大會還安排了“宏觀經濟大講堂”“主題論壇”等其它豐富多樣的活動。
兩場“宏觀經濟大講堂”,黃奇帆和王一鳴分別圍繞“以改革化解難題,以開放促進發展”和“以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行了主題演講。
黃奇帆指出,城鄉融合發展將極大釋放新一輪發展紅利和改革紅利,同時,用改革的辦法來化解房地產的困難,我國房地產在2025年有望止跌回穩。談到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格局下中國開放的新特點和新任務,黃奇帆表示,“以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不是‘內卷’,而是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他結合黨的二十大精神剖析了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五大任務。一是以推動制度型開放為重點,貫通內外循環;二是加強服務貿易建設;三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四是扎實推進RCEP機制建設;五是有序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王一鳴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動求變。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是核心要素,成果轉化是重要途徑。要從跟隨式模式轉向部分領域的引領型創新,從過去集成創新轉向原始創新,同時構建同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體制機制。
三場主題論壇分別圍繞企業出海、數實融合、綠色低碳展開。
“企業出海”論壇,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畢吉耀,亞商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陳琦偉,《商界評論》首席經濟學家鄭翔洲,盈科全球公司法律服務中心主任王光英,新加坡快快一帶一路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雅楠,北京拉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李智分別展望了新時期中國企業出海的機遇與挑戰。
“數實融合”主題論壇,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副院長羅俊章帶來《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主題分享,盤石集團董事局主席田寧、全國文化大數據交易中心西部中心首席架構師徐朝輝、農夫鋪子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袁道紅則分別從各自企業的實踐暢談AI 時代企業數字化轉型新路徑。
“綠色低碳”主題論壇聚焦企業如何進一步推動綠色轉型與低碳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張有生和陜西延長石油集團首席經濟學家蒲小川在演講中都強調了企業是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主力軍和技術發源地,新加坡三達國際集團創始人藍偉光、領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兼技術研究院院長周強、質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釗分享了各自企業在膜技術應用、新能源汽車充放換電、氫能源商用車等領域的前瞻性的技術布局和創新能力。
戴公興在閉幕致辭中表示,本次大會,專家學者們就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面所臨的國際國內環境、存在困難和矛盾,以及如何應對挑戰的思路和方略,進行深刻的分析研判。一部分企業家還分享了他們如何堅持科技創新,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提升市場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成功實踐,使全體與會企業家進一步認清了宏觀大勢,開闊了視野和思路,堅定了企業發展的信心。
此外,部分與會代表還在西咸新區實地走訪調研了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領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雜志社理事會年會同期召開。
本次大會為企業搭建了一個高端的交流合作平臺,眾多嘉賓的觀點碰撞,為企業在創新發展道路上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在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此次大會的舉辦對于推動企業創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企業將在創新的驅動下不斷發展壯大,為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